政策问答:《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赋能产教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10-31来源:日照市教育局发布人:中开数字科技集团浏览:118次

一、如何实现规划同步、战略协同?

产教城一体化是2021年省教育厅与日照市共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时共同提出的发展战略。整体工作起步比较晚,工作成效比较浅,目前还没有完全融入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布局、城乡布局、产业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职业教育规划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与重大发展战略结合不紧,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省、乡村振兴、军民融合、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够突出;二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与城市发展定位匹配不紧,日照城市的“精致、双港、海洋、滨海、旅游、宜居”等特色还没有在职业院校得到充分彰显,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态势还没有充分形成。三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不紧,服务钢铁、汽车、港口等专业需要进一步强化;支撑现代农业、综合能源、交通运输等专业需要补齐短板。四是人才供给与城市发展需求不适应,中职毕业生90%以上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就读,不能直接为日照输入技能人才资源;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日照就业创业人数年均是3600人左右。

下一步,将产教城一体化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布局、产业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同步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与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建设等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与城市建设相适应、与产业升级相匹配、与职业院校建设布局相衔接。在产业园区、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将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考量并纳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化与日照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分布,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实现职业教育差别化、错位化特色发展。突出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整合优质资源,分园区打造产教融合发展中心。综合运用资源整合、校企办学、专业优化等方式,让职业教育成为精致城市、双港城市、滨海城市、海洋城市、旅游城市、宜居城市的代言人。对接发展向海经济战略行动,发挥全市人才和产业优势,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先行区。

二、如何实现空间融合、协同育人?

多年来,日照市积极构建“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打造“大学城”片区发展圈,形成“一心一郎一带,两轴七组团”的空间结构。着力建设南北职教发展新区,推动职教办学格局与产业布局相适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分析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院校布局上看,东强西弱、南多北少,与产业布局没有形成充分地对应关系。二是从专业办学上看,职业院校还没有突破围墙,把专业办学延伸到产业园区,把教学场所拓展到工作场所,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三是从校企合作上看,职业院校引企入校不足,在共建“教学工厂”“实训中心”上模式单一,不够深入。

下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综合考量人口、产业、教育状况,兼顾公平与效率,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融合发展。创新嵌入园区的办学模式。推动日照市职业院校把办学延伸到产业园区,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把教学场所拓展到工作场所,“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创”一体,“岗课赛证”融合,培养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引企入校人才共育。推动职业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教学工厂”,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鼓励有条件的专业成立工作室,校企联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职业院校将企业搬进校园,共建实训中心,让学生在真刀真枪项目中实做,提升硬实力,打造软实力。

三、如何实现平台共建、信息互通?

日照市“政校企行”联合成立了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集团和产教联盟,开发了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互通。从实际运行来看,一是日照市的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机制,中职与高职院校对接存在阻碍,资源共享、贯通培养、专业接续、课程衔接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集团和产教联盟等组织在实体化运行机制落实上有难度,牵头单位缺乏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的额外保障。三是产教信息共享不充分,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还不畅通,在服务校企人员互聘、学生培养、实习实训、协同创新、对话合作上还有短板,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日照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实行“一园一案”、分类施策,制定产教对接图谱。在产教联合体内,分别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日照十强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职业院校联合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联盟,围绕产业关键环节,联合开展产教布局优化、急需人才培养、短板技术攻关,全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共同体内,汇聚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产教资源,共同组建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技术转化与创新平台、岗位技能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员工生涯发展与职业体验中心,实现行业内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移、社会服务等全要素融合。三是共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信息对称、信息共享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促进校企人员互聘、学生培养、实习实训、协同创新、对话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四、如何资源整合、协同创新?

日照市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在人才、技术、设备、场地等方面融合,围绕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起国家、省、市、校四级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体系。从实践成效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主体多元的参与方在管理权限、利益分配、资产归属等方面还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协同创新的原生动力。二是职业院校普遍重课题研究,轻成果应用,工作着力点过多盯在课题研究上,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与服务产业发展的主方向有所偏离。三是职业院校80%的专业教师来直接自于高校毕业的学生,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不能有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性培训。

下一步,共建科研服务平台。针对日照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及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聚集政校企行资源,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培育科研和服务团队,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企业转型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产出一批高水平智库咨询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科研和服务机制,创新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评价、激励、成果转化、反哺教学“五个机制”,将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开展联合攻关。引导职业院校锚定服务需求的科研方向,融入产业的技术进步链条、融入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融入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既要为推进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通过共建一批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实现高职教育知识技术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五、如何实现政府统筹、协商共治?

日照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省市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促进产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22年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产业强链的八条措施》,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通过调研发展,在协商共治方面,我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政府统筹缺位,产教城一体化发展缺乏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支持政策落实缺乏操作层面的制度,联席会议召开不及时,研究问题、部署工作不够精准有力。

下一步,各级发改、科技、工信、文旅、卫健等相关部门把与职业院校合作成效作为资助或评选示范企业的重要考核指标,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投入职业教育。

加强产教融合理论研究。支持建设“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日照市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完善产教城融合发展的“政策智囊”和“人才智库”。每年发布《日照市职业教育蓝皮书》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提炼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果和模式。